原标题:临沂中院召开“一站式”多元解纷新闻发布会
5月17日,临沂中院召开“一站式”多元解纷新闻发布会。中院副院长宋敬华通报了全市法院”一站式“多元解纷工作情况,专职审委会委员、诉讼服务中心主任王健青公布了全市法院“一站式”多元解纷十大典型案例,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晓燕回答了有关媒体记者提问。
近年来,全市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格局,突出源头预防、前端化解、关口把控等重点环节,着力构建“全面衔接、重点突破、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一体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,实现收案量下降、群众满意度提升的工作目标。今年1-4月份,全市法院收案同比下降9.51%。
紧紧依靠党的领导,共建解纷“大格局”
根据市委政法委《关于进一步推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实施办法》,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的参与、推动、规范和保障作用,主动延伸审判职能,创新司法服务方式,建立联动工作机制,推动形成“源头预防为先,非诉机制挺前,法院裁判终局”为核心的诉源治理格局。积极争取党委、政府支持,推动将一审民商事、行政案件“万人成讼率”、“无讼村居(社区)”创建纳入平安临沂建设考核体系,积极推动开展“无讼村居(社区)”创建活动。借助“万人成讼率”、“无讼村居(社区)”考核指挥棒作用,将矛盾纠纷化解分解到最基层,责任传递到最前沿,提前防控化解重大矛盾风险。
横向推进平台联动,扩大解纷“朋友圈”
充分发挥各类解纷力量职能作用,在前期“六调联动”的基础上,积极推进“法院+社会各界”的多元纠纷解决体系建设,与市总工会、市妇联、地方金融监管局、人民银行、银保监局、市场监管局、仲裁委等单位开展线上、线下诉调对接合作,广泛凝聚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人民调解组织、行政调解组织、退休法律工作者等解纷力量,将人民调解、行业调解、律师调解等各类调解资源汇聚到法院诉调对接中心,形成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为主干,道路交通、银行保险、证券期货、劳动争议、商事纠纷、网络交易、社会民生等类型化纠纷解决平台为支干,联动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的横向集成、共享共用、智慧精准的在线多元解纷平台体系。
截至目前,临沂中院诉调对接中心共与21家行政主管部门、行业主管部门对接,共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。全市法院共成立91个调解速裁团队,调解速裁团队由员额法官、法官助理、书记员及专职人民调解员组成,对适宜调解的案件,委派、委托调解组织、调解员依法进行调解;对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案件,立即转入立案和繁简分流程序,依法进行审理,有效实现案件诉前分流、诉前调解、委托调解和速裁审理的无缝对接,形成优势互补、便捷高效、融合发力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格局。2021年,全市法院委托委派案件98591件,调解成功38056件,调解成功率为38.59%。今年1-4月份,全市法院共委托委派案件28386件,调解成功12297件,调解成功率达43.32%。
聚焦锚定重点领域,牵住解纷“牛鼻子”
着眼民生工程、聚力营商环境,强化重点行业、重点领域诉源治理,对金融、建筑、物业、环境、消费、房地产、互联网、交通运输、医疗卫生等行业领域多发易发纠纷,积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源头治理举措,建立信息共享、业务协同和诉非衔接机制,制定统一的类型化纠纷赔偿标准、证据规则等,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纠纷产生。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,形成“内部和解、协商先行,行业性专业性调解、仲裁等非诉方式挺前,法院诉讼托底”的分级化解模式。
针对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多发易发的情况,依托道交一体化平台,开展道交纠纷类型化、专业化调解。积极与公安机关、调解组织和保险机构沟通对接,共建协作机制,实现了人民法院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、人民调解机构、鉴定委员会机构、保险公司的数据共享和一体办理,兰山区人民法院《依托道交平台 快速多元化解纠纷》的做法作为全国法院一站式建设十大典型经验入选《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白皮书》,并在新闻发布会上作现场连线交流。
进一步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金融纠纷,助力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,推动金融、保险纠纷多层次、多渠道源头化解。积极运用司法建议等形式,针对金融纠纷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遍性、倾向性问题,向辖区银行、保险机构提出司法建议,帮助银行、保险机构从源头上完善合同文本、健全工作制度,并建立“金融行业成讼率”、“诉前化解率”通报制度,推动辖区银行积极采取仲裁分流、公证赋强、行业调解、小额诉讼程序约定等多种方式,开展金融领域矛盾纠纷诉前化解工作。近日,中院提前介入,积极与市金融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,诉外分流化解2.2万件信用卡纠纷,避免了大批案件涌入诉讼,诉源治理取得良好成效。
纵向强化触角延伸,画好解纷“同心圆”
一是夯实基础,依托诉讼服务体系,全面加强诉调对接中心建设。在全市法院14个县区法院全面设立了诉调对接中心,77处人民法庭设立了诉调对接工作站,形成了以中院诉调对接中心为中心,以县区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和诉调对接工作站为支撑的“三位一体”的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,推动人民法院工作由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延伸。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,目前,全市法院共有专职调解员140名,兼职调解员258名。
二是加强法庭建设,汇聚基层治理力量,使矛盾纠纷止于诉前。主动汇入党委领导下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体系建设,通过重心前移、力量下沉,充分发挥基层干部、司法协理员、人民调解员等多种力量,实现法院与基层网络的“无缝衔接”,打造集人民法庭、诉调对接工作站、基层网络、调解员“四位一体”的诉讼服务网络,积极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人民调解、行业调解等非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。创建“枫桥式”人民法庭,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扎根基层、贴近群众的优势,就地解决民间纠纷、化解基层矛盾。利用司法大数据“晴雨表”,及时分析辖区矛盾纠纷态势,向党委、政府提供法律参考和决策依据。对辖区重大矛盾纠纷提前介入,提前处理,搭建法庭与辖区相关职能部门良性互动平台,促进案件妥善化解。 三是加强基层治理,全面推进“三进”工作,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。将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作为进乡村、进社区、进网格的工作载体,全方位对接基层治理单位,在线集约集成乡镇社区干部、网格员、村居法律顾问等基层解纷力量,同时充分利用人民法庭贴近群众的便利性,初步形成以基层人民法院及人民法庭为主体,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解纷服务体系,按照村(社区)、乡镇(街道)、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三级路径,形成“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”的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格,实现了预警、分流、调解、化解、司法确认、结果反馈、指导督办等全流程在线办理的矛盾纠纷化解一体化布局,将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,化解在基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