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新青年 上封面|调解成功率98% 看这名80后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如何解开百姓“心锁”
封面新闻记者 伍雪梅 摄影报道
2020年12月,司法部发布《关于表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模范人民调解员的决定》,授予300个人民调解委员会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”称号,授予995名人民调解员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称号。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司法局文江司法所所长杨凤姣获得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称号。
“群众的事没有小事,既然他来找你,在他心目中就一定是急事难事。一定要站在调解对象的角度来处理案件,要有耐心、公心,不要有私心。”从事人民调解工作8年以来,杨凤姣调处纠纷800余起,调解成功率98%。
这名80后女司法所长是如何解开百姓“心锁”的?1月27日,封面新闻记者来到高县,跟着杨凤姣走进了群众家中。
找出症结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
“公正调解温暖人心,化解矛盾维护和谐。”1月27日,在杨凤姣的办公室,记者一眼就看到了这面挂在墙上的锦旗。送这面锦旗来的人,是高县文江镇柳湖社区60多岁的居民王代全。
据杨凤姣介绍,王代全与唐某房屋相邻,2020年5月,因唐某全家长年外出务工,房屋年久失修出现滑坡现象,村组为避免发生安全隐患,劝唐某回来将房屋重新整修。但是,唐某在修建房屋过程中因排水问题与王某产生争执,并发生了肢体冲突。村组找到文江镇司法所,希望能对该纠纷进行调解。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她和村组干部于9月30日进行了一次调解并达成了协议。此后不久,又因唐某占用了王代全的土地修建楼梯,双方再次产生争执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她仔细分析,多次翻阅资料、了解土地归属等情况,找出症结所在后,再次与村组干部于11月13日进行了调解。
“在调解过程中他们再次发生口角争执,我们制止并现场进行了教育。”杨凤姣回忆,他们经过了三四个小时的耐心劝解,双方达成调解协议,并表示不得再因此产生争议。在纠纷得到解决后,12月,王代全一家送来了这面锦旗。
介绍完锦旗的来历后,杨凤姣带着记者来到王代全家进行回访。一见到杨凤姣,王代全就高兴地上前迎接,并要带着她去看土地现在的情况。
“你们看,这个棚子已经拆掉了,屋后干干净净的,问题都得到解决了。”王代全告诉记者,他和邻居的纠纷已经有23年了,曾经多次找到村组调解,但调解无效。“没想到找到杨所长他们两次就调解下来了,我们对调解很满意。”
在杨凤姣调解的纠纷中,类似王代全的土地边界及邻里纠纷情况占比很大,而且是调解难度较大的纠纷。面对大量的纠纷,她都一一找到问题所在,耐心细心分析,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调解矛盾。同时,在调解过程中,用情感温暖着群众的心,站在群众的立场上,将心换心,解开百姓“心锁”,把矛盾化解在基层。
依法调解 合法合理解决纠纷
采访当日,记者见证了杨凤姣成功化解杨某某和廖某某损害赔偿纠纷的全过程。该纠纷于1月24日发生,25日调解一次未成功后,杨凤姣又主动通知双方27日到司法所调解。当天,在杨凤姣和同事们的耐心调解下,双方签下了和解书。
杨凤姣说,她所在的文江镇是高县老县城所在地,在县内算是调解案件较多、难度较大的一个司法所,这样的纠纷已经是调解比较顺利的案件。在调解中,她也会遇到当事人不理解的时候。“这个时候,千万不能慌乱,要以法、以理服人。”
文江镇蔬菜村曾有一起土地纠纷闹得沸沸扬扬。李某兄弟在该村河滩上的一片竹林地被征用,获得赔付款6万多元。但竹林所在的鱼池组认为,这片土地一直未划归李某家责任地,属于集体土地,赔付款该集体所有。由于一方代表集体利益,当地村民纷纷将矛头指向李某兄弟,双方矛盾很快就被激化。接到案件后,杨凤姣认真调查了解事件情况后,发现李某兄弟持有该地块林权证,是法律认可的有力证据。在现场调解中,面对村民们的蛮横谩骂,杨凤姣没有慌乱,她向村民代表讲解相关法律条文,提出了合法合理的解决方案,最终得到双方的认可。
“人民调解必须遵循以事实为依据、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定原则。”这是杨凤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她认为,如果调解员自身没有过硬的素质,就无法驾驭人民调解工作,甚至会适得其反。掌握过硬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,不仅是调解工作的前提,也是对群众负责的工作态度。因此在工作中,她除了认真学习《人民调解工作程序》和各类法律、法规外,还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看阅与人民调解有关的节目和书籍,用实际案例向有经验的人民调解员及镇、村干部请教,典型纠纷案例与辖区内调解员一起探讨,不断在工作和学习中积累经验,提高业务素质。
公平公正 让群众切实感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
“法律是保护全体公民的,调解维护的是所有群众合法权益”。在人民调解工作中,杨凤姣坚持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,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。
2019年12月9日,两名外县人胡某某、黄某某忐忑不安地来到文江司法所,反映文江镇得狼村杨某于2015年欠下在云南昭通务工工资合计9900元的情况后,杨凤姣便立即了解详细情况。她了解到,虽然当事人提供的欠条期限已明显超期,且欠条内容存在很大弊端,务工所在地也不在高县,但考虑到农民工外出务工挣钱不易,便立即联系杨某,约定当年12月18日对这起纠纷开展调解。
在调解时,杨某对杨凤姣帮“外地人”争取利益极为不满,一直不太配合调解。杨凤姣便换角度劝解,让杨某换位思考。“如果自身是外出千里去打工,干了活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作何感想?这点血汗钱或许就是人家孩子的学费,或许就是人家老人的医疗费……”最终,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,杨某认可了杨凤姣的说法,当场兑现了拖欠工资。胡某某、黄某某当时就感叹说:“我们今天算是感受到了法律在哪里都是公平公正的。”
杨凤姣走在司法为民最前沿,置身矛盾纠纷漩涡中,踏踏实实做一个化解纠纷的“和事佬”,只为人与人之间的握手言和。
“当我看到原本不友好的双方,从司法所走的时候都握手言和,并对我们表示感谢的时候,就体会到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。”她说,未来将继续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,把力所能及的工作做好。“让我小小的力量,为大家带去一丝温暖。”